喜乐在线

新闻中心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适用


随着能源清洁转型的深入,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新型储能作为构建吉林省新型电力系统、支撑“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被纳入《吉林省能源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国网吉林电力率先践行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全方位启动吉林省第1批集中式储能示范项目。

国网吉林经研院综合考虑可靠性、经济性、寒冷地区技术适应性和环保政策风险性,确立第1批示范项目优先选用全钒液流电池、铅碳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多元储能技术路线。示范项目作为国内第1批由省属电网企业牵头组织建设运营的寒冷地区大型共享储能电站集群,在松原、白城、长春三地同时选址设计、同步开工,通过示范应用,深挖多种类型储能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运行特性,验证寒冷地区大型共享储能很好的发展技术路线和*优商业运营模式,未来,将形成寒冷地区新型储能运行综合实证试验基地,为新型储能研究提供宝贵的实际运行数据。

一、概述(WBDCS-8000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适用

WBDCS-8000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提高了装置的测量精度和抗电容干扰的能力。在性能指标的适应性、调试的方便性及运行的可靠性方面均处于国内上游水平。装置利用了信号相位锁定、超前校正及跟踪积木式结构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判断数据不全、选线不准等弊病。且根据201112月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十八项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中的第五项“防止变电站全停及重要客户停电事故”中明确提出了原有的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要求增加交流窜直流故障的测记和报警功能。本装置采用实时跟踪信息零处理技术,解决了交流信号窜入直流故障的测记和报警,是作为直流系统逐步改造提升的理想设备。广泛适用于电力、石化、冶金、邮电、铁路等行业发电厂及变电站。是一种提高电网自动化管理水平、确保可靠运行及故障准确定位的理想智能仪器。


二、整机测量原理说明(WBDCS-8000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适用

根据直流系统的特殊性,本装置的测量从测量内容区分,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母线监测,二是分支回路查巡,三是交流窜直流监与报警,直流系统交流成份纹波的监测。

2.1直流母线监测

2.1.1 在直流系统中,分别从桥网络A和桥网络B读取XY两个直流中心对地电压值。

见图-

 U 为直流系统母线电压             U+为直流系统母线正极对地电压

 U-为直流系统母线负极对地电压    R+为直流系统母线正极对地电阻

 R-为直流系统母线负极对地电阻    X为电桥网络A直流中点对地电压

 Y为电桥网络B直流中点对地电压

2.1.2根据电路基本原理分析,要准确求出正对地电阻R+和负对地电阻R-,必建立两组独立的电桥网络方程,将其联立求解,才能真正求出两个电阻R+R-的电阻值。R1R2R分别组成电桥网络,R1R2为常量,我们充分利用两个不平衡桥网络A和网络桥B。可以导出绝缘电阻R+R-仅与母线电压及测量值“X”与“Y”有关。经电脑编程分别计算出R+R-的数值,同时也可以计算出母线正端对地电压U+与母线对地电压U-值。结构原理如图一所示。

 

2.2支回路查巡,故障定位,报警。

主机中配有大功率电阻做为电桥,检测支路时定时启动电桥电阻信号接至直流系统的正负极与地之间。利用电阻电桥之间的转换,不同的接地电阻与投入的电桥电阻之间的并联,产生不同对地电压,产生了不同的接地漏电流,安装于各支路的传感器检测每个支路漏电流。工作原理见(图二)所示。如果支路有电阻接地、交流窜入故障、直流互窜故障的支路信号、对于故障回路则该支路上的传感器产生感应电压,感应电压的大小与支路电阻成反比。感应电压信号经模拟选择开关、放大、带通滤波、相位比较、滤波、A/D转换、送CPU进行数据处理,再通过RS485接口转入主机。

随着电网容量的不断扩大,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分支回路也相应的增多,有的变电站已多达500分支回路以上。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本装置利用了总线技术,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将每16回路增加一个采集模块,这种分层分布式的分散结构不需改变原有的主机结构。并可以拓展到512个回路。采样模块和主机之间利用RS485接口实现并接。每个模块地址码可以在现场随意设定,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和装置的可靠性。

2.3 直流系统中交流成份(纹波)的监测。故障报警。

电路采用耦合、交直流分解等特殊电路处理,能实时准确地对直流电源纹波含量即纹波电压值,计算直流中的纹波系数,如图三。

2.4 交流窜直流保护,故障幅度与录波与波形分析,窜入支路故障定位。

主机配置母线交流电压检测电路,母线通过电容隔直流、差分运放、快速整流、滤波、高速AD,实时检测母线上的交流信号,并反馈至主芯片,若外部交流窜入电压大于所设定的信号,通过声光报警及干接点输出报警相关信息,并启动了支路巡查电路,巡查电路确定故障支路。并记录保存本次报警相关信息,大大提高系统的方便性和可靠性。如图四。

2.5 直流互窜检测,故障定位与分析。

本机内置快速高精度检测电路,实时检测现场两段母线之间的直流互窜故障,并准确查找互窜支路,大大提高系统的方便性和可靠性。为了保证直流电源对变电站可靠运行需要。常常设有两段独立的直流电源。同一变电站两段直流是要求分开独立运行,由于接线错误,设备老化通常会造成两段母线发生了电气上的连接,出现了两段母线手拉手现象。现有的直流系统是采用两个电桥监测各自的母线,两段母线出现了电气上的连接也说是会出现我们常说的“两点接地现象”。两点接地现象常常会对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危险。我们利用了现有直流接地装置的技术升级,将电桥电路的智能化技术与支路巡查电路进行充分的结合,成功解决了直流系统两段母线出现了电气上的连接,也就是发生了手接手的两点接地进行了告警,并通过支路巡查定位,准确地查找发生两段直流母线互窜的回路。我们将两台独立测量的直流绝缘监察装置通过测量与通迅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进行了定位,有效地查找发生直流互窜接地的回路。

发生直流互窜的主要归纳为有五种工作方式:

现象一、第1段母线负端与第2段母线负互窜。

现象二: 第1段母线正和第2段母线正互窜.

现象三:第1段母线正和第2段母线正,第1段母线负和第2段母线负同时互窜

现象四:第1段母线负端和第2段母线正端互窜,或第1段母线正端和第2段母线负端互窜。


三、功能特点(WBDCS-8000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适用

本装置采用Cortex-M3内核的STM32芯片为主控芯片,集成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运行速度快,功耗低。

3.1 操作界面基于菜单式的人性化设计。

3.2相关的所有参数均可通过菜单进行设置,相关的所有报警均通过声光输出和相应的干接点输出。

3.3准确检测直流电压、模块状态、直流绝缘及接地选线为;精准区分母线接地、支路接地,并显示接地电阻阻值;自动分辨两条或两条以上支路同时接地的故障等。

3.4可随时操作界面进入全部支路的巡检操作,以观察全部支路的接地状况。

3.5 可随时操作界面进入全部支路的单检操作,分全部支路单检(通过按键循环检测)和选定支路单检(通过按键选定某一支路检测)。

3.6 保存显示当前5次的母线绝缘报警记录。

3.7 提供检测2段母线的纹波电压和纹波系数。

3.8 CT极性无一致性要求、无方向要求。

3.9 信号采集数据采用RS485接口技术,使数据的有效传输距离可达 1000

3.10装置提供串行数据通讯接口(RS232RS485)和外部设备连系。

3.11 装置提供100M的以太网接口。

3.12支路检测速度快.巡检16路以后的数据时,平均每路巡检时间低于1秒。

3.13 本机可以通过参数设定设置交流窜入报警门限(交流有效值)。

3.14装置采用实时跟踪信息零处理技术,解决了交流信号窜入直流故障的测记和报警。  

3.15采用彩屏液晶显示、中文界面、显示直观明了,并带有液晶自动保护功能。

3.16本系统可提供简单的多机连接功能,适用于复杂的多级直流系统中,不会出误报及拒报现象。

3.17 纹波测量:采用实时全数字宽带测量、实时测量全范围的直流电源纹波、电压值、并计算纹波系数值,有效记录直流电源中的交流含量。


四、技术性能指标(WBDCS-8000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适用

4.1 适应环境温度:-10℃~+55:湿度≤90

4.2 大气压:80-110KPA

4.3 直流系统电压等级:220Vdc110Vdc48Vdc24Vdc

4.4装置工作电压:AC/DC 85-265v

4.5 母线段数:二段

4.6 继电器接点电流:DC220V/3A

4.7 母线电压测量精度:±0.5

4.8 母线绝缘电阻测量精度:0-5KΩ偏差0.1KΩ

5-50KΩ偏差≤5

50-100KΩ偏差≤10

4.9 继电器动作报警时间:    2

4.10 支路绝缘电阻测量精度:0.5-10KΩ片偏差≤15

10-25KΩ偏差≤20

4.11 交流窜入电压测量范围:0-300V

4.12  交流窜入电压测量精度:≤1%

4.13 纹波测量范围:0-100V

4.14 纹波测量精度大于1%

4.15装置功耗:≤30W

4.16 装置重量:≤8Kg

4.17 外型尺寸:(长×高×深):360×135×280㎜,

4.18 采集单元外型:155×95×43


五、产品图片(WBDCS-8000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适用

5.1主机前面板各部件功能介绍:见上图所示。

5.1.1按键“上”键、“下”键、“左”键、“右”键、“确定”键、“取消”键。

5.1.2指示灯

电源指示灯:仪器通上电源时,该灯亮。

信号指示灯:仪器进入支路检测状态后,该灯亮。

超压报警灯:母线电压超过门限设定值时,该灯亮。

欠压报警灯:母线电压低于门限设定值时,该灯亮。

绝缘报警灯:母线对地绝缘电阻低于门限设定值时,该灯亮。

支路报警灯:支路检测时,接地电阻值低于门限设定值时,该灯亮。

瞬时接地灯:母线瞬时对地绝缘电阻值低于门限设定值时,该灯亮。

交流串路灯:当有交流窜入时,该灯亮。

5.1.3液晶显示器

中文显示设定参数,母线监测数据及支路检测数据等.

5.1.4电源开关

电源开关置于机箱后面,置ON时接通仪器工作电源,置OFF时,电源切断。

5.2主机后面面板简介

后面板上贴有接线端子功能表,见下图所示。其中故障报警继电器输出为常闭触点,当仪器正常工作时,该继电器触点断开;当仪器发生故障时,该继电器触点闭合。其它报警继电器输出均为常开触点,只有报警输出时,相应的继电器触点才闭合。

六、通电前检查

6.1装置到货后,首先应检查包装箱上的产品登记单与装置箱体上的质量检验合格证,并确认与订货一致。

6.2打开装置机箱对装置各部件进行检查,确定各部件有无松动及损坏现象,检查有关电缆线连接是否可靠。

6.3核对装置工作电源电压和现场电压是否相符。

6.4上述各项检查完毕方可通电试验。


国网吉林经研院以服务吉林地方经济建设、支撑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立足吉林省风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刻理解新型能源体系中“源网荷储”的新定位、新作用和新关系,积极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并网,燃气电站、电化学储能、电解水制氢等新元素快速涌现对电网可靠稳定运行带来的新挑战,做优电网规划,加强能源研究,开展各项专题研究百余项,提出解决吉林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绿色转型等方面的建议策略,助力构建吉林特色新型电力系统,支撑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

国网吉林经研院滚动调整吉林电网“十四五”220千伏及以下电网滚动规划等,超前谋划2030年适应西部高比例新能源和东部抽水蓄能资源接入的吉林主网规划方案,推动乐胜等5500千伏电网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支撑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与电网规划有序衔接。牵头搭建吉林电力保供、新能源消纳、电网规划仿真计算分析模型,滚动开展新能源消纳能力测算,提出保障新能源有序发展的科学建议,为吉林新能源发展质量再提升、资源统筹再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技术支撑。

国网吉林经研院服务“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建设,助力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落实。牵头完成吉林省清洁能源大省战略研究,提出吉林省清洁能源发展路径建议,为吉林省的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双碳”战略落地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将作为吉林省践行能源保障新战略、落实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参考,具有国内先进性和可推广性。编制《吉林新型电力系统双碳目标实施路径》研究报告,内容涵盖吉林能源电力转型构想、吉林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发展现状与趋势、双碳目标下吉林电力碳排放演化路径分析等,为推动“电储热”“汽车充换电”“乡村电气化”与“能源转型”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积极落实由国家电网公司与吉林省政府、一汽集团共同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承担设计的国内第1座“以绿电为中心的多网融合新业态示范项目”蔚山路绿能充换电站投运,打造了新能源汽车服务“吉林示范”,开创了国内高寒地区绿能充换电先河。两年来,共完成“旗E春城”吉林省77座换电站设计任务现已全部投产运行,全力服务好、保障好中国一汽“旗E春城 绿色吉林”项目,为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链优化升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网吉林经研院扎实开展北方地区换电站标准化设计研究,编制《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版)》《吉林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20222025年)》,为指导吉林省换电站形成盈利商业模式,推动吉林省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进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助力实现东部抽蓄、西部新能源、中部负荷“三区联动”。持续分析论证氢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特性及规划布局。动态更新“常规电源、新能源、储能”数据库,研究灵活负荷与新能源联合建模方法,助力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保供协同发展。推进开展新型储能多种技术路线方案设计和龙井抽蓄建设相关支撑工作,促请政府出台储能相关政策和标准。

国网吉林经研院将聚焦吉林电网发展重大问题,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为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扬州万宝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